茶圣陆羽
  说茶不能不说陆羽,陆羽的身世颇有传奇色彩。   陆羽本是一名战祸中难民的弃儿,由竟陵龙盖寺住持积公从湖边 抱回收养,转托于李老家中。童蒙时代接受儒学,后来在积公身边当 小沙弥,兼作僮役,抄写经文,学习佛事,供奉茶水,服侍师父。他 不愿为僧,却爱读诗文,曾与积公辩论佛儒之道激怒了师父,被罚为 贱役,洗厕刷墙,割草放牛,并常受师兄的鞭挞。繁重的劳务,加上 严酷的折磨和责罚,都不能使生性倔强的陆羽回心转意。他决不皈依 佛门。13岁时,终于逃离了龙盖寺,独自谋生。最初他匿身于杂耍戏 班里,充当丑角。时而替戏班编剧本作曲。以后又撰写“谑谈”三篇 ,在戏台上表演后博得观众好评,卖座率高,他的名气也因此大了起 来。虽然如此,他在空闲时仍手不释卷,学业较前更加进步。   李齐物谪守竟陵,巧遇陆羽,发现其材可以深造。于是升他为伶 师,亲授诗文,还推荐他去火门山邹夫子门下授业,使他有机会苦学 七年。天宝11年(公元752年),陆羽19岁,学成下山,回到竟陵城外 的西湖畔。   陆羽为人正直,讲义气,守信用,多诙谐,善言谈,生性淡泊, 不慕名利,到处为家,随遇而安,他当过地方小官,在他任职期间, 以傣禄所得积了一些钱。有了钱,他也知道享受。可他的享受与众不 同。他不求生活奢侈,而是买了最好的茶叶和茶具。烹煮香茗与朋友 同享,这是他唯一的乐趣。这与从小就在龙盖寺受积公泡茶的影响分 不开。他由嗜茶而对茶进行研究,终于形成了一种向社会推广的学问 。   从那时起,他已决心写《茶经》,让后人都知道种茶、焙茶的技 术以及饮茶、品茶的益处和乐趣。不久,李齐物改官别处,朝廷另派 礼部郎中崔国辅来竟陵郡。崔也时常邀陆羽宴游,共品佳茗。两人过 从甚密,遂成莫逆。   陆羽的志趣不在功名利禄,而是以身许茶。他的抱负和决心得到 崔国辅的赞许和支持,崔公将自己心爱的白驴,乌犎牛和文槐书函赠 送给陆羽,并乘船亲自送他出西江之滨。21岁的陆羽,从此开始了对 茶的考察游历。他一路风寒,饥食干粮,渴饮茶水,经义阳、襄阳, 往南漳,进入四川巫山。每到一处,都与当地村叟讨论茶事,详细记 入“茶记”。还将各种茶叶制成大量标本,随船这回竟陵。最后隐居 苕溪,从事对茶的研究著述。他历时五年,以实地考察茶叶产地32州 所获资料和多年研究所得,写成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研究著作《茶 经》的初稿。以后又经增补修订,于五年后正式出版,时年已47岁。 历时26年完成这部巨作。《茶经》面世后,陆羽名扬海内。不久唐皇 慕名而召见他,有意留他在京为官,但他陈辞不就,仍周游各地,推 广茶艺,影响所及,茶事大盛。唐朝以前,茶的用途不广,一般只把 它当作药用,仅少数地区以茶作饮料。茶盛于唐,是陆羽出世之后, 竭力主张饮茶,于是茶的地位日益提高,自此以后,茶因此成为有经 济价值的商品,致使朝廷要征收茶税。又因文人墨客士大夫饮茶之风 日盛,饮茶品茗遂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。对此,人们归功于 陆羽以身许茶的精神和他的《茶经》。   陆羽72岁时病逝于湖州天杼山。死前,他有一首《六羡歌》:“ 不羡黄金罍,不羡白玉杯;不羡朝入省,不羡暮登台;千羡万羡西江 水,曾向竟陵城下来。”充分体现他的人品似茶叶一般清纯。(许四 海)
返回 


鲁之虺扫描,黄冠富校对